手足口病

手足口病

概述:手-足-口病(hand-foot-mouth disease)是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的具有小流行性的皮肤黏膜病。本病是在手掌、足底及口腔内发生以小水疱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,病情轻且短暂,主要发生在儿童。1957年在新西兰首次流行,1959年在英国流行时称为手-足-口病。近年来发病有所增多,我国也有较多报道。本病主要由柯萨奇A1-6引起,也可由柯萨奇A10所致,为飞沫空气传播或消化道传播。传染性极强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本病1957年首报于新西兰,已先后在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流行。我国1981年首发于上海市,天津市1983及1986年有两次较大规模流行。HFMD的传染源为病人和健康携带病毒者。病人口咽部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,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,或唾液、粪便污染手和用具。接触或饮用被污染的水源也可致病。
    托幼单位是本病的主要流行场所,3岁以下的幼儿是主要罹患者。HFMD可发生于四季,但夏秋季最易流行。

病因

病因: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为柯萨奇A16型病毒与肠道病毒71型。我国主要为前者,日本则由于肠道病毒引发者逐年增多。此外尚有A2、4、5、7、10型及B1~5型等。柯萨奇A16型多在婴儿中流行,而肠道病毒常致较大儿童及成年人罹患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病毒可在人体肠壁细胞内增殖,通过血循环。从体表受压迫或摩擦部位的皮下和黏膜下组织逸出,在上皮细胞中增殖出现疱疹。疱疹液中含有高浓度病毒;上皮细胞核内有嗜酸性包涵体;电镜下亦可发现细胞质中排列整齐的病毒颗粒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HFMD潜伏期为3~4天,多数无前驱症状而突然发病。常有1~3天的持续低烧,口腔和咽喉部疼痛,或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特征。皮疹多在第2天出现,呈离心性分布,多见于手指、足趾背面及指甲周围,也可见于手掌、足底、会阴及臀部。开始时为玫红色斑丘疹。1天后形成半透明的小水疱,如不破溃感染。常在2~4天吸收干燥,呈深褐色薄痂,脱落后无瘢痕。
    口内颊黏膜、软腭、舌缘及唇内侧也有散在的红斑及小疱疹。多与皮疹同时出现,或稍晚1~2天出现。口内疱疹极易被溃成糜烂面,上覆灰黄色假膜,周围黏膜充血红肿。患儿常有流涎、拒食、烦躁等症状。本病的整个病程为5~7天,个别达10天。一般可自愈,预后良好,并发症少见,但少数病人可复发(据国内调查复发率仅为3‰)。
    好发于儿童,暴发时常见于2岁以下的幼儿。可流行或散发,成人也可感染,多数症状较轻或无异常表现。潜伏期2~5天,全身症状轻微。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均可累及,主要为腭及口咽部的红斑及水疱,很快破裂形成直径2~5mm的溃疡。皮肤损害常见于手掌、足底、足跟,也可见于膝部及腿部,表现为红斑、丘疹及水疱,疱壁紧张,周围有红晕。病程5~7天,有自限性。少数病人可泛发全身,特别是一些婴儿好发于臀部(图1~3)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
    1.取疱疹液或喉拭子之分泌物做接种和相应的组织培养,大部分可分离到病毒,病毒对多种染色有不同特征,90%可取得成功。
    2.疾病早期出现抗coxsackie A5,A16血清中和抗体,但很快消失。
    3.恢复期血清的补体结合抗体有显著的效价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

诊断

诊断:
    1.儿童多见,多在夏秋季小流行。
    2.口腔各部位均可出现疱疹及溃疡。
    3.手掌、足底皮肤有红斑及疱疹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
    1.口炎型口疮  ①有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史;②全身反应轻或无;③溃疡散在分布,无明显成簇性,角化差的黏膜多见;④不伴有口周皮肤损害;⑤成人多见。
    2.手-足-口病  ①儿童多见,可暴发流行或散发;②口腔疱疹及溃疡多在舌、颊及硬腭,很少侵犯牙龈;③有轻度全身症状;④手掌、足底、臂等处皮肤可见红斑、水疱、丘疹。
    3.疱疹性咽峡炎(herpangina)  ①由柯萨奇病毒A4引起。②儿童多见,全身反应轻。③病损分布于口腔后部,如软腭、腭垂等处;④牙龈不受累。
    4.多形红斑  ①口腔损害以及急性渗出为主,口内黏膜广泛糜烂渗出,唇红黏膜常有厚血痂形成;②牙龈的弥漫炎症少见;③中青年多见;④皮肤病损在面部、手背、手掌多见,为特征性的靶形红斑。

治疗

治疗:
    1.对症治疗  由于HFMD的症状较轻,预后良好,主要应注意患儿的休息和护理,给予稀粥、米汤、豆奶及适量冷饮,用淡盐水或0.1%氯己定液(口泰液)洗口,口服维生素B1、B2、C。同时也应注意患儿的全身状况,如有神情淡漠、头痛、呕吐等症状,应警惕并发症(心肌炎、脑膜炎)的出现。
    2.抗病毒治疗  可用利巴韦林(病毒唑)口服(见单纯性疱疹)。
    3.中医中药治疗  可用口炎宁颗粒、板蓝根颗粒或抗病毒颗粒(见单纯性疱疹)口服;特别是托幼单位的群体发病情况下用中草药口服,有较好的疗效。
    4.局部用药  主要用于口腔溃疡,如各种糊剂及含片。含珍珠粉和利多卡因的溃疡糊剂有止痛和促使溃疡愈合的作用。较大的患儿也可用西瓜霜或华素片含化。

预后

预后:该病预后良好。

预防

预防:该病传染性较强,对小儿应隔离,并注意饮食卫生及口腔卫生,故发现疫情和隔离患者是控制本病的主要措施。托幼园所应注意观察体温、双手和口腔,发现病儿应隔离1周,同时注意日用品,食具和玩具、便器的消毒。曾密切接触过病人的婴幼儿可注射1.5~3ml的国产丙种球蛋白,以增强防护能力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